吴伟仁院士:对,所以有人说以后从月球起飞,飞往火星,飞往其他星球,就省时省力了,如果从月球上起飞,难度就小多了。
陡然间,船身一抖,天摇地晃,有人落水,有人跌倒。在11月8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湿地大会)系列边会之一长江大保护论坛上,湿地专家王学雷以30年的深入研究,对长江湿地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
蔡述明先生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还担任过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受访者供图 下面有请王学雷研究员,他是湿地专家。作者:李思辉 杨婷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4 15:55:3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王学雷:守护湿地嗖的三十年 2004年,蔡述明(右二)及团队在丹江口库区进行生态调查。他有关湿地保护的提案多次成为全国和湖北省两会的焦点,被有关部门采纳,有的被领导批示、督办,产生较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面对媒体湿地科学家的赞誉,他总是诚恳而坚定的向对方介绍另外两位大咖,反复强调他们才是真正的著名湿地科学家,我只是在他们感召下,做了一点应用基础研究。
王学雷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既需要埋头做基础研究的理论科学家,也需要既埋头做基础研究,又抬头推动成果应用的实干科学家。从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洪湖,到湿地之城武汉,王学雷团队不断升级科研方法、寻找最优科学方案。拔出后,还要迅速除掉外周的肌肉组织,赶在RNA降解之前放进液氮中研磨,使骨组织充分分解,进而提取高质量的RNA。
高泽霞与学生 高泽霞带着学生一挑就是三个月。这个基因在鱼类上高度同源,而且武昌鱼和斑马鱼同属于鲤形目,因此我们有预期,在武昌鱼上会取得同样的效果。完全没有肌间刺,才有意义 候选基因在手,高泽霞带领团队开始用模式鱼类斑马鱼来筛选主导鱼类肌间刺发生发育的关键基因。那时,她所在的团队主要关注武昌鱼的生长、抗病和耐低氧性状。
2015年,徐旭东以全国政协委员、水生生物专家的身份,在科学网博客发表题为《中国应培育无小刺主养鱼》的博文,作为他建言相关部门设立原始创新基金和原始创新计划的生动案例。无肌间刺(上)和有肌间刺(下)武昌鱼扫描图 在学校,有同一学院的老师觉得做无肌间刺武昌鱼不靠谱,她会陪着笑脸跟老师们解释。
这项创新性成果的背后,是高泽霞团队历时十年之久的苦苦求索。可惜的是,现在他们也还没弄清楚是哪些基因突变导致的。换言之,只要找对了关键基因,就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逐步构建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鱼类肌间刺研究专家。
她对《中国科学报》说,卡喉之痛让人不胜其烦,肌间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鱼类的食用和加工价值。尽管有心理预期,但高泽霞自己也没想到,竟花了长达四五年时间。她的学生用无小刺鱼的研究方向开题,有生态等方面的评审专家觉得这事儿不值得做、做不成功,在开题报告答辩会上直接劝退。对此,高泽霞特别强调并声明:无肌间刺武昌鱼的生产性推广,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养殖评估。
那条鱼确实是一根肌间刺都没有。2022年,湖北洪山实验室又批复了一笔250万元的支持经费,专门开展肌间刺相关的研究。
那次我们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所以发现runx2b基因后,大家觉得有点不真实,变得非常谨慎。高泽霞与徐旭东素未谋面,但得此文如遇知音,也坚定了她做无小刺鱼的决心。
当敲除runx2b基因的武昌鱼鱼苗被培育出来、经过长刺期,被观察到确实没有肌间刺之后,那种内心的激动仍让高泽霞久久不能平复。越是有质疑的声音,我越有动力,一定要把无肌间刺的武昌鱼做出来。当时整个课题组都激动得不行,都以为成功了。对每一代无肌间刺武昌鱼生长指标、肉质等指标也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评估。几乎检测了实验室所有能检测的敲除runx2b基因的斑马鱼后,大家才长舒一口气。鲤形目的斑马鱼只需3个月就能性成熟,用它来做基因筛选,能够尽快看到敲除掉不同基因后鱼儿的长刺表现。
现在肌间刺的研究,也是我们的主业之一了。靠有限的经费资助,高泽霞团队是怎样一步步做出这项原始创新成果的?一切要从十年前的无心插柳说起。
原来,在runx2b基因之前,他们已经闹过一次乌龙。当时没人能告诉你应该怎样开展这项工作。
三年后成果有望,2018年才从学校拿到第二笔30万元项目基金。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也效仿巴西学者去扫描了几千条武昌鱼,但可惜运气没那么好。
研究团队想要搞清楚肌间刺与鱼的其它骨骼组织相比,在组织结构上、基因表达上都有什么差异? 另外,鱼的肌间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她透露,这套方法,后续被许多研究人员借鉴、引用。更值得称道的是,自开展无小刺鱼研究以来,团队从2012年到2021年间仅拿到4项共计170万元的经费支持,加上2021年刚获批的一个250万元的项目,前后也仅有420万元经费支撑。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7 20:18:5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10年做出原始创新成果。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这几年里,高泽霞抗住了里里外外的许多压力。
后来他们发现bmp6基因的缺失也能让斑马鱼肌间刺的数目显著减少30%左右,且其他骨骼组织发育基本正常。学生悻悻地找到她,她还要强打起精神给学生鼓劲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做难题很容易失败,我们经历了太多次失败。这样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改良育种?但思忖再三,高泽霞觉得还要继续找下去。
无小刺鱼诞生全揭秘 吃鱼被鱼刺卡喉,是众多食客的切肤之痛。但不幸的是,被国人选中的主养鱼种刺很多,那些无小刺鱼类一般养殖成本较高,或者娇气不好养,在产量上难以与常见的7大主养鱼相匹敌。在模式鱼类上告捷,马不停蹄地,高泽霞开始带队在武昌鱼上看效果。那年她前往西班牙参加世界鱼类遗传育种大会,分享她做鱼刺的故事。
不让武昌鱼长出肌间刺,理论上讲,如果能找到肌间刺形成的主控基因,是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的。这绝对是个有难度的技术活儿。
为啥?鱼刺多,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调控肌间刺发育的主效基因就藏在这些候选基因中。
一条性成熟的武昌鱼约有120多根肌间小刺(注:有个体差异,普遍数量为 84~146根),每根小刺都刺入肌肉组织内部,且周围有结缔组织黏连。熟能生巧,几个月后她挑刺拔刺的功夫炉火纯青。